当我们聊到东北,通常会想到两样东西——大工业和黑土地,前者孕育了新中国工业领域成百上千个“第一”;而后者则低调得多,禾丰就是其中最闪亮的明珠之一
鉴于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已经登陆上海A股主板,目前市值已近百亿,已经有海量文章讨论公司经济方面的成就,我想在此文就禾丰的人文精神,以及禾丰所处的沈阳市的未来分享下自己的思考。
企业家精神和城市的未来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现在回头看禾丰二十年的历史,一九九九年可能是一个关键节点,在这一年的八月,金卫东先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我们的理想不仅如此》,这篇文章从奋斗目标、工作方法和精神等方面对禾丰进行了明确,后来的发展也验证了金卫东董事长的高瞻远瞩。文章至今读起来仍让人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正如中国共产党在一九四九年即将进京夺取全国胜利,禾丰在这个时候已经小有成就,在东北有了自己的品牌和事业基础。下一步何去何从?
熟知东北历史的读者,应该知道这个时间可能是沈阳乃至整个区域经济最 低谷的时期,大批国企破产,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下岗,甚至全家失业,东北进入最困难的时期。
从饲料行业本身来说,这个时期仍然由外企占据主导,中国本土的饲料行业仍然还在艰苦爬坡期。
在一个大多数人或迷茫、失落,或沉浸在成功的喜悦的时候,金卫东以其独有的前瞻性眼光提出了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开启了沈阳这个工业城市的农牧业发展的新大门。
这种创新精神,在以国企主导的东北尤为难得。因为城市与企业相互促进与制约,东北三省大部分城市是伴随现代大工业发展起来的,比如一汽之于长春,鞍钢之于鞍山。
这些骨干企业在赋予城市精神内核的同时,也在固化其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大工业赋予了东北人热情、好客、豪爽的特质,同时也极大束缚了创业与创新精神。
“我提醒我自己也提醒所有的禾丰公司管理者们,我们永远也不要忘了我们的宗旨,以先进的技术、完善的服务、优秀的产品促进中国畜牧饲料业的发展,节省资源,造福人类社会。不要小富即安,不要失去本色,不要失去斗志,不要失去人心。”金卫东如是说。
我们非常庆幸的是,在这个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以禾丰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东北人能不能经营好企业?东北经济有没有希望?
在过去20年,中国有大量的城市兴起,也有不少城市在衰落;正是有金卫东这样的企业家们,这个城市才有了希望与未来,他们才是这个城市发展最宝贵的财富!
以人为本,走得长远
正如笔者在此前所写的文章《禾丰牧业以人为本,走得更远》所讲,禾丰牧业在团队建设上有两点特别让投资者放心。
一方面,禾丰总监级以上人员在20年间几乎无人离开,总经理级别个别人员因业绩不佳或公司调整而离职外,也鲜有人离开,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离职率在同行业中也很低,人员非常稳定。
另一方面,董事长金卫东的股份从开始的3成下降到不到2成,他从创业伊始一直主动推进中高层持股,禾丰牧业各个事业领域或区域的负责人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大多都是股东。
上下同欲者胜。这样一个具备如此宽广胸怀的企业家做什么不会成功?这样一家具备高度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企业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真正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公司必将走得更远。
国际化与东北的未来
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破坏式创新,是对传统的摈弃——沈阳乃至东北最 大的问题仍然是经济结构问题,以重工业、原材料为主的行业占据主导,这一点在20年前已经分析论证完毕。
但是破局的力量从何而来?
沈阳市还有两家和禾丰类似的私营企业——康宝华的远大集团和刘积仁的东软集团。远大集团是中国乃至世界幕墙行业的领军企业,东软集团是中国软件外包、医疗等领域的领先者。
仔细研究三家企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国际化思维,这一点也与当下“一带一路”战略高度契合。
2006年,禾丰牧业与荷兰最 大的饲料生产企业——荷兰皇家德赫斯公司开展合作,并把业务做到了朝鲜和尼泊尔,当下正在开辟非洲市场;海外市场的营收一度占到远大幕墙的一半以上;东软起家就是做对日软件外包。
按照国务院最近通过的“一带一路”战略,辽宁省名列其中,这也指明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刚刚当选的辽宁省省委书记李希此前两会期间,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也明确表示,必须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省内企业走出去,开辟广阔国际市场。
最后,我想用金卫东先生的一段话来结尾:
“千万不要忘记我们国际化的目标。在未来世界里国界将变得模糊,国际化竞争必将愈演愈烈。公司国际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赚钱,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以全球化的眼光获取信息,以全球化的态度考虑问题。为此,我们大多数人要加强外语学习。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加倍努力,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公司。